您的位置:首页 > 国内 > 正文

环球关注:16岁服务员,46岁20亿饭店大亨

来源:创业新观察     时间:2023-05-28 17:25:54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造成的灾难和伤害无法估量。

3个月后,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鸟巢开幕。

中国队共计获得51枚金牌,创造了43项世界纪录,132项新奥运纪录。


(资料图片)

然而,谁也不曾预料到,四川有一对夫妻,竟然和这两件大事都有关联。

他们就是北京眉州东坡集团公司总裁,来自四川的梁棣夫妻。

汶川地震救灾期间,丈夫王刚带领132名厨师,在汶川灾区建起了“战地食堂”,给灾民起火煮饭。

同一时期,在北京“看家”的妻子梁棣接到了奥组委“邀请眉州东坡集团参与北京奥运会餐饮服务商的竞选”的电话!

这一年,梁棣34岁。

只有初中学历的梁棣,她能带领公司团队拿下“北京奥运会餐饮服务商竞选”的项目吗?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梁棣,了解她的故事吧!

1974年,梁棣出生在四川峨眉山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曾出过国,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好。

那个年代,女孩们的玩具多是跳绳、抓子儿。

可梁棣就像个假小子,精通女孩玩的花样不说,男孩玩的她也不遑多让;

上树打鸟、泥地里玩弹珠、下河摸鱼虾,基本就没有她不会的。

1990年,梁棣中考失利,父亲想着要么给她找个幼儿园教师的活干,但一直犹豫不决。

恰巧此时,父亲收到一封好友的来信,信中说,他开的餐厅正在招揽服务员,如果梁棣想去也可以。

梁棣最远只去过成都,年纪又小,家里人不放心,但她却跃跃欲试,

还拍着胸脯和家里人说:“不好玩的话,我就回来”。

就这样,梁棣背着装着几件衣服的尿素袋,坐着绿皮火车来到秦皇岛,做了一名餐厅服务员。

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

谁也不曾想,梁棣的这一试,却改变了她的一生。

这一年,是1996年,梁棣16岁。

刚到餐厅上班,她只能干些洗碗拖地抹桌子的杂活,但是梁棣机灵勤快、干活拼命还乐于助人;

不仅主动干好自己分内的事,还主动帮忙别人干活:

厨师在忙,她就在旁边递盐递葱;

切菜的忙不过来,她就跑去帮忙;

老板赏识她、餐厅同事喜欢她,有的厨师有时间了,还主动把自己的手艺教给她。

除此之外,她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

桌椅摆放有要求,收拾餐桌有先后,就连端盘子用什么姿势、眼神看哪里都有讲究;

菜名就更是了,家里的炒豆腐,在酒楼叫“麻婆豆腐”;肉末粉条,叫“蚂蚁上树”。

有一次,她问“鱼香肉丝里面,没有看见鱼呀”,其他厨师都摇头,只有厨师王刚跟她解释。

原来,鱼香肉丝里的“鱼”并不是真的“鱼”,

而是四川的二荆条辣椒和鱼放在一起腌制一年后,去掉鱼之后的辣椒酱做出来的。

大厨王刚的解释,让从小不服输的梁棣,改变了“玩玩”的心态。

她心想,“既然出来了,就要学点技术才有脸面回去”,于是,她开始“偷偷”地学艺。

慢慢地,她发现王刚这个年轻人虽然个头不高,但为人充满正气。

他不仅厨艺精湛、干活卖力,还和蔼可亲、积极上进,孝顺顾家。

于是,她拜王刚为师,公开要求王刚教她厨艺。

而王刚此时二十出头,面对小姑娘的一脸崇拜,也心甘情愿陷入情网。

在餐厅上班,一个厨师,一个服务员,俩人既是师徒,还都热爱餐饮,共同语言越发多起来。

晚上王刚在后厨准备第二天的菜品,发鱿鱼、炖海参等,梁棣就陪着,帮忙打下手。

并在王刚的指导下做一些卤鸡腿、卤鸭脖之类的活。

虽然两人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但天天围着灶台转,日久生情,也就不奇怪了。

餐厅老板本身对口齿伶俐的梁棣就很喜欢,见她想当厨师,就有意栽培,让她从刀工开始练:

既然选择了女性不大涉足的厨师行业,本就想法简单、努力拼命的梁棣为了早日练出来。

也为了早日跟上王刚的步伐,一有时间就在砧板上切菜,有一次切得狠了。

直接切掉一小块肉,那地方再也没有长起来。

王刚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除了为她包扎伤口之外,只能多给她讲解刀法技巧。

慢慢地梁棣厨艺大有提高,不仅精通煎炒烹炸,还对成为冷荤厨师情有独钟。

经过几年冷菜厨师学习的梁棣,不仅对后厨的操作过程了如指掌,学到了一门真正的技术,

经她手调出的冷菜还成为了店里的招牌菜,色香味俱全。

随着感情的日趋稳定,两人开始面见双方父母,虽有波折,但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

这一年,梁棣21岁,王刚27岁。

拥有不错的厨艺的夫妻二人,他们下一步会怎么走呢?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梁棣开玩笑地对丈夫王刚说,“要是能开家夫妻店”就好了!

此时,他们还在北京的长虹桥打工,梁棣偶尔掌勺,王刚是店长。

一次偶然的机会,梁棣夫妻得知中医院协会旁边的空房准备出租。

早就想出去单干的王刚第二天就带着梁棣前往查看,发现是个小三层楼,约300多平方米。

周围有服装学院、中日友好医院,环境人气都不错,俩夫妻都特别满意。

只是各种经费加在一起,估计至少得120万出头,此时,梁棣夫妻手里只有1万多元。

是放弃“夫妻店”的梦想继续打工,还是借钱创业,梁棣夫妻选择了后者。

好在夫妻俩平时的好人缘,周围的朋友虽然都不富裕,但有钱的出钱,有力地出力;多的十几万、少的几千块。

没钱有资源的朋友就帮着担保、购买空调等设备。

对于朋友的帮助,即便是一张桌椅,梁棣也是仔仔细细地登记在册。

在众多朋友的帮助下,梁棣心目中的“夫妻店”终于筹备完成。

此时,梁棣夫妻俩口袋里只剩10元钱。

1996年6月6日,眉州东坡酒楼中日友好医院店正式开业。

(王刚&梁棣<右>)

刚开始,夫妻俩并不敢多请人,因为是借款创业,只能背水一战,梁棣更是对自己说“只能赢不能输”!

王刚掌勺、梁棣负责自己擅长的冷菜和服务工作。

也是从开业那天起,每到傍晚,在酒楼店门口就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

他们从家常菜做起,餐馆不仅提供二三十元的工作餐,还提供几百上千元的商务餐;

因为价格实惠,饭菜美味,所以刚开业就生意火爆,第一天营业额就高达8000元。

半年不到,夫妻俩就赚够了还债的钱。

虽然朋友们不图回报,但梁棣却都加以30% 的利润偿还借款。

餐厅生意越好,不敢多请人的梁棣夫妻就越辛苦,经历的困难也越多。

记得有一次,梁棣正在后厨准备第二天的配菜,在“咚咚地切菜声里”,她似乎听到了外面吵闹的声音,声音越来越大!

不放心的梁棣出来一看,原来是几个混混在闹事儿,丈夫王刚出来讲理,一言不合,对方上来就要动手。

其中一个领头的看见梁棣出来了一下,然后转身冲回了后厨,旁边是吓得瑟瑟发抖的服务员。

大家都觉得老板娘也被吓得躲起来了。

却惊愕地发现身材娇小的梁棣手持一把菜刀冲了出来,一手把王刚拽到身后。

她一手朝着混混们挥刀,作势要砍、边砍边骂,大有一种“今天谁闹事,我就和谁拼命的架势”。

混混见她不要命的样子,撒腿就跑。

服务员见混混们都跑走了,纷纷向梁棣围拢过来。

本就被梁棣拉在身后的王刚,更是眼疾手快地抱住了她,并拿下了她手里紧紧抓住的菜刀!

直到此时,大家才发现,梁棣拿着刀的手在不停地颤抖,身子更是完全靠在老板怀里,腿软站不住。

有人说,“四川女人,没事绝不惹事,有事不怕事,关键时刻连命都豁得出去”。

其实,哪有人不怕事啊,只不过是有自己不得不保护的人和事罢了!

俗语说,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

拿着菜刀的梁棣,在闹事的混混眼里没准就是那不要命的!

1997年,梁棣夫妻俩开了第二家店,也在北京长虹桥团结湖附近,开业时就很受欢迎。

1999年,梁棣夫妻俩已开店至第五家。

此时,虽然客流量没少,但店员却流失严重。

这时,梁棣夫妻发现任凭自己如何勤奋、经验如何老道,也依然留不住优秀的员工。

经济基础越来越好了,可作为老板却越来越没有底气了!

夫妻俩到短期培训班进行充电,学习企业管理相关知识,结果却不令人满意。

2000年,梁棣夫妻成立中央厨房,约200平米,服务五六家店;

2001年,梁棣夫妻已开7家店,其中亚运村店3000平米,梁棣绕店一圈要走40分钟。

随着企业数量和规模的增大、员工数量的增多,梁棣觉得自己在管理上遇到了瓶颈:

开始记不清员工名字了,谁来了多久了,谁该涨工资了等员工管理上的问题凸显,员工流失率进一步增大;

时间上也开始不够用了,各个部门转一下,每个部门说点事情,40分钟就这么没了;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梁棣决定自我提升。

王刚报考北大,梁棣报考清华。

俩人学习回来再交流,这样相当于把我国最高学府的管理知识都学会了。

正所谓,思想决定行动。

通过学习,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

还结识了很多高素质人才、积累了高端人脉关系。

梁棣学完回来后,对企业的管理能力上了不止一个台阶,遇到问题基本都能当机立断进行补救:

她第一时间买了电脑,对员工档案进行录入,建立完善员工奖赏、涨薪制度,有效解决了员工流失率高的问题;

她专门买了一个大巴车,还买了沃尔沃,用来接送员工。

有的厨师和服务员对顾客“看人下菜”“捧高踩低”。

她立刻提出“高档菜品平民化、平民菜品精细化“以及“无条件退换菜品”的服务要求。

因为担心员工执行不到位,还在桌面上、菜单上用明显的文字提醒客人:

“本店的任何菜品如有任何问题,我们将无条件地为您换、为您退”。

甚至她还邀请朋友装扮成顾客去餐厅退菜,以检验各门店对此项规定的执行力度。

就在梁棣在清华大学学习时,也就是2001年,梁棣27岁。

集团入选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MBA首例中餐跟踪案例;

李嘉诚说,\"创业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会经历迷茫期。\"

梁棣夫妻的创业之路也不例外,作为职场女性,她和丈夫王刚既是夫妻也是合作人,

两个人共事,有分歧在所难免,他们是怎样面对的呢?

在决策问题上,梁棣站在王刚背后给丈夫意见建议,哪怕意见相左,她也不会在公众面前表达出来。

绝大多数时候,夫妻二人能够在决策上保持一致,但偶尔也会出现王刚一意孤行的时候。

每到这时,梁棣即便不赞同,但也会是决策的最终捍卫者和坚定的执行者。

在梁棣看来,公司管理最怕权责不清,没有一个拿主意的人。

对于分工,梁棣说:“一旦产生分歧,以公司管理原则为主。

他是董事长,我们的公司是一个整体,任何分歧最终必须听他的,这是公司管理上的原则。

我只抓感受,一个是员工的感受,一个是顾客的感受。”

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2003年春天非典爆发,北京疫情严重,全城酒楼几乎都关停,餐饮业受到很大打击。

两千多员工滞留北京,公司要管吃管住管工资,一旦关店,将面临巨大压力;

就这样,公司选择在非典期间照常营业,能撑到哪一天梁棣夫妻俩也不知道。

只能撑一天是一天,坚持营业的13家门店,总营业额从开始每天50万元降到5万元,亏损得一塌糊涂;

即便如此,王刚放出狠话“卖裤子也要给员工发工资”,

谁也没想到,这一撑就是一个多月。

著名的心理学之父阿德勒曾说,

“只有夫妻双方都认为他们的共同幸福高于个人利益的,才可能有真正的合作和平等。”

梁棣夫妻在疫情面前,他们放下小我,把大我放在前面,撇开个人利益,选择承担社会责任。

餐厅平时是餐厅,疫情期间就是战地食堂。

不把一个员工推向社会,他们选择和员工一起直面危机。

好在,梁棣夫妻撑过来了。

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酿出好酒,就不愁没人喝。

2008年上半年,梁棣接到北京奥组委的一个电话:

奥组委邀请公司参与北京奥运会餐饮服务商的竞标。

接到通知的梁棣心里是既惊喜又担心:

喜的是,自己的酒楼达到了可以为奥运会做饭的标准,获得了官方的认可;

担心自己做不好,毕竟这件事非同小可,容不得出一点差错,责任和压力太大了!

各种因素相加,这让一向颇有主意的梁棣,有些举棋不定,拿不定主意。

不得已,她给正在汶川灾区做饭的丈夫王刚,打了一个电话询问意见:

“北京第一次办奥运,没有理由、也不需要理由,肯定去!”

“既然入选,当然要做。你一定能行,我相信你。”王刚斩钉截铁地说。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得到丈夫支持的梁棣,信心一下子就上来了,既然决定要参与竞标,那就一定要做好。

知易行难,愿望是美好的,竞争是残酷的。

梁棣心想:“凭着公司品牌号召力、在重大灾难和疫情时期的事迹,再加上清洁工作很到位,征服评标委员会的心应该没有问题”。

所以,在食品监督管理局的领队带着一众工作人员来到公司的供餐后厨进行细菌检测时。

梁棣及团队成员脸上始终带着微笑,在一旁等待检测结果,看起来自信满满。

然而,当听到工作人员对领队汇报说“检测结果不合格,细菌有100多个”时,梁棣懵了。

直到此时,梁棣才认识到,自己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

要知道,“奥组委要求餐盘上的细菌不能多于50个!”

虽然清洁工作很到位,但由于夏天的闷热潮湿、供餐的地方又设置在地下室,餐具上滋生微生物就成了必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为了通过遴选,梁棣特地向专家请教,在专业人士的建议下:

公司员工将清洁后的物品用保鲜膜包起来!

为此还专门建立了自己的化验室,建立了一套非常严格的送餐卫生制度,硬是把细菌数量下降到了14个。

经过层层筛选,公司以86分的高分入围,并作为唯一一家担此重任的民营餐饮企业。

于2008年6月15日被北京奥组委最终确定为“第29届奥运会(残奥村)运行团队餐饮服务商”。

拿到了奥运会的入场券,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才是重头戏。

奥运会比赛期间,梁棣天天待在现场,调度控场,一刻不敢放松。

为了让大家吃得满意,她更是自掏腰包,以超出奥组委制定的标准,为与会人员准备膳食,即使亏本也在所不惜。

付出终有回报!

公司员工的表现及提供的餐食、饮品,获得了奥组委的一致赞赏,各种荣誉纷至沓来。

梁棣夫妻还获得了2008年第29届奥运会、残奥会“中国味道·奥运标准”及个人金质奖章。

2009年,王刚要在四川建立食品工厂,生产各种封装食品、作为门店的原辅料基地。

对此,梁棣持反对意见,但王刚却心意已决,一意孤行。

“任何分歧最终必须听他的,既然他决心要建食品工厂,那我就尽力把工厂建好。”

梁棣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梁棣专门向美国何尔美食品公司中国区总裁取经,跟很多朋友去咨询该如何建这个工厂?

朋友建议,既然你想把饭店开到国外,那么工厂就必须要有出口的能力,它的工艺流程就要符合出口的标准。

于是,梁棣找到了轻工设计院,给工厂做最高标准的设计。

除此之外,梁棣还像朋友学习食品工业的专业知识和经营之道。

更是在食品厂最初开拓市场的一两年中,带领团队东奔西跑开疆拓土、殚精竭虑。

但梁棣夫妻俩都低估了建工厂的艰难程度,梁棣都险些撑不下去。

建工厂投入5000万,五年之内全部赔,大概赔了六千万,加起来近一个亿。

直到2014年,食品工厂才慢慢地发挥出它的力量。

2013年,梁棣把店开到美国后,所有调味料都从工厂直发美国,且符合出口标准。

梁棣说:“如今,当初的食品工厂已更名为‘四川王家渡食品公司’,工厂的核心理念就是模拟手工,国标生产。

公司有100多个产品,全都是自己的知识产权,不仅能满足自己公司的需求,还能给其他很多餐饮企业服务”。

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如果说2003年北京非典,让梁棣收获的最大心得和经验是:

疫情期间不关店;科学消毒战胜病毒,不能杞人忧天,更不能盲听盲从。

那2008年北京奥运会,让梁棣收获的就是:

“做事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其实你做的每一件好事,都是在为你的品牌做积累。”

2009年,建立食品工厂的事情,梁棣收获的就是:

夫妻创业,在公司管理上,除了有一个拿主意的人外;

另一人还要以身作则、带头落实,既当“指挥员”,又做“主攻手”。

梁棣,她就是一个励志将中国四川味道,输出海内外的四川妹子。

不陶醉于既往,不纠结于当下,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走出舒适圈,走出历史荣誉圈。

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2020年我国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又恰逢2020年春节,

这对餐饮行业来说,企业规模越大,其损失和影响将越大,MZ东坡集团就是其中之一。

潘石屹曾说,“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必须具备两种基本素质,

第一是定力,不容易被周围的环境所干扰;

第二是化解危机的能力,能够在危机和矛盾中抓住机遇反败为胜。”

梁棣作为公司的CEO,面对新冠肺炎这样的突发危机事件,她具备化解危机的能力和定力吗?

2020年1月23日凌晨,武汉宣布封城。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集团董事长王刚表示:宁愿战死商场,也不坐等结果。

身为集团总裁,梁棣也表示,

“我们不想等待,我们想冲,我们要迎难而上,边做边想,边干边想,干才有方向。”

梁棣决定借此机会夯实管理基础,积极应对改变。

因为她心里明白,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谁也不容易,我们不能等着别人来救。

基于2003年非典时期的经验,集团面对此次新冠疫情,梁棣夫妻依旧选择了一条最难的路:

除了因疫情防控不得不关门的门店外,其余门店照常营业,哪怕门店开着。

没有客人,也不能把一个员工推向社会。

在个人利益与承担社会责任面前,梁棣夫妻,再次选择了承担社会责任,

他们“划地为阵”,主动拥抱疫情,全国150多家餐厅,再次成为“战地食堂”。

梁棣再次拿出她不怕事儿的作风,果断采取行动,并在行动中不短调整。

准备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

给员工做防疫培训并制定检查标准;

召集公司负责人开会,商讨人、财、务的问题。

门店既然正常营业,那么无论有无客人上门,都要做好到店客人疫情防护工作,确保客人安全。

与此同时,湖北的门店,给当地的医院免费送餐。

(梁棣<左1>)

为了消耗库存备菜,各大门店于1月25日开启线下“便民菜站”。

收入从最开始的一天几百元,慢慢达到了一天上万元。

门店的一次偶然尝试,让梁棣发现:人们对时蔬需求量很大,却又因为疫情不想冒险出门采购,

为此,梁棣组织团队24小时开发线上小程序卖菜,并逐渐丰富菜品、增加即食半成品。

在逆境中求生存,冷静思考,不妥协、不坐以待毙,大胆尝试,勇敢行动,这就是梁棣。

2月9日,企业上线“卖生鲜蔬菜”的小程序,顾客当日下单、次日到达,2天销售额破10万元;

同时,集团选择与物美“共享员工”。

让员工在自己的中央厨房为物美、每日优鲜提供分拣、初加工、打包等工作;

2月24日,企业跟北京物美超市合作,将产品进行再组合,在物美开了4家新型线下门店,卖工厂供应链做的半成品熟食;

现在,餐厅年营业额高达20亿元。

人、 财、务可以说都没有问题了,但是在梁棣看来,非常时期,还有一点很重要:

那就是要严明纪律、狠抓执行、确保大家“人在军心在”。

不同于以往温情脉脉地管理方式,在危机期间,梁棣以“军中无戏言”的强势管理方式,

给了几个店长警告、有的甚至当天就降职降级,以此来确保公司上下保持有序状态。

梁棣的公司不仅没有被疫情打垮,还实现了业务创新。

形成了线上线下新的餐饮生态闭环,也得到了很多媒体的关注和良好的用户口碑。

丘吉尔曾说,不要浪费任何一场危机。每一次危机,都隐藏着机会,危机越大,机会也就越大。

梁棣说:“危机就是最好的锻炼,也是最好的团建”“餐厅平时是餐厅,战时就是战地食堂”。

集团在经历了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等事件积累的经验和实力后,

他们又一次成功地战胜了新冠肺炎疫情,为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

而如今的梁棣,可以说是家大业大,再也不是当年什么都不懂的“四川幺妹”,

可在梁棣看来,自己依旧只是“一个做饭的”,还给自己取网名“中国厨娘”。

看成功企业家的故事,领悟的是他们身上折射出的企业家精神。

从梁棣的身上,我获得了三点启示:

一是遇事“怕和等”是没有用的,要想获得天助,首先得自助;

二是持续学习、终生学习,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是机遇可遇不可求,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事不能只在乎眼前的利益,要把眼光放长远。

正所谓,往前看,全是困难;站在未来往回看,都是方法。

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